郑爱军 | 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与构建思路

发布日期:2024-03-20 浏览量:487

扫码分享到微信

分享二维码

2024年3月14日,应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邀请,国脉互联总裁、国脉研究院院长郑爱军参加“智慧城市慧治百城重点业务”培训班活动,为联通全国各省政企客户事业群智慧城市BU总监及骨干员工开展“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与构建思路”主题培训,就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与趋势、国内外城市和区域经验、新时期智慧城市构建策略与要点等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本文节选培训材料中的部分观点,供行业共同探讨和交流。



一、理解智慧城市建设三点规律


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提升服务供给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国脉互联在2011年首届宁波智博会发布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并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即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识和数据资源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高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使整个城市如同智慧的人,让市民能均等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



在城市运行、服务普惠和经济社会全面升级的目标愿景下,系统、全面理解智慧城市还应把握三点规律:

以新发展理念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以人为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社会运行体系重构,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发展生态。


以系统论视角观察数字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管理工具,推动城市发展到新的水平和阶段。

以规划视角理解城市发展目标:规划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理性开展项目建设的里程碑,内涵体系以“最少物质投入、最小运行成本、最大综合效益”为目标,承载城市发展方向、系统规模与更新的再升级。


二、聚焦数字化发展力“长”与“短”


随着数据价值地位不断提升,“数字发展力”成为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根据国脉互联2023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情况,“数字化发展力”尚处于发展初期,重基础、轻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地虽已基本建成物联感知、行业工业互联网、一体化数据资源等平台,但基于数据+算力+算法的城市数据生产力不足,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架构还需重视,政社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资产化工作仍需探索。




三、突出新质生产力形势下五新特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五新”特征:一是新范式,即以人为本,协调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建设,实现数据零壁垒、协同零边界、服务零距离,形成多主体高效配合、多要素有力支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二是新要素,建立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智能系统,赋能政府决策、城市运行、产业经济发展。三是新算力,通过边缘计算在云上深度学习生成数据,提高数据实时处理速率,增加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四是新生态,形成共生、共治、共赢的生态体系。从参与主体来看,将形成政府、企业、供应商、市民的多方共治生态。从建设过程来看,将形成规划、建设、运维、服务于一体的运营生态。五是新基建,通过全面布局智能感知设备,形成海陆空天地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全面融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从传统地基网为主向立体化布局转变。


四、重组“数据要素X”城市治理四大要素


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重点行动“数据要素×城市治理”中对优化城市管理方式、支撑城市发展科学决策、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化、加强区域协同治理等做了要求,结合文件及发展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应掌握四个策略,即链接——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做好信息系统整合;数据——以应用为核心,建立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智能——建立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支撑各级各系统应用创新;机制——高铁动力机制,建立高位统筹、部门联动、多方调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动力机制。




智慧城市离不开数据要素的融合与发展,郑院长用国内外城市和区域的多个典型案例,从标杆对比角度,分析推演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智能+”的前景。通过北京、杭州、成都的城市实践,印证城市“小变化”所折射的“大变革”,列举物流、农业、金融等领域“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双向发力,“政府侧+企业侧”同步建设的数字化图景。

来源:国脉研究院
更多研究资讯,请联系国脉互联
数字化转型全域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