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民生新刚需,推进“跨省通办”思路探析

发布日期:2024-02-06 浏览量:424

扫码分享到微信

分享二维码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3月11日,李克强就保障基本民生答记者问再次强调,全国跨省就业人员1个亿,“跨省通办”是民生新刚需。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5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跨区域政务服务水平,便利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也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作为工作目标。明确指出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省内通办先行、跨省通办延伸”的思路,“向内”做到同标准、通系统、祛疑难,“向外”深化统标准、通数据、抓焦点。通过夯实基础、狠抓关键、聚焦难点、落实应用,打出“跨”“省”“通”“办”组合拳,优化民生服务供给,推动更多涉及民生的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具体推进思路解析如下:


一、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


“跨省通办”难点在“跨”。“跨省通办”涉及多个省地的业务协同,需建立长效的管理统筹机制,才能保障顺利推进。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实施机制。由政务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业务管理制度,指导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二是构建信息互通的多元保障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两地事中事后监管领域的业务协同、信息互通、信用互联监管衔接机制;三是健全协同联动的协作推进机制。两地互办事项审批部门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打破公共服务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协商推进政务服务通办。


二、省:省内无差别、省外统标准


“跨省通办”基础在“省”。“省内通办”是“跨省通办”的基础,而标准化建设是“省内通办”的核心要素。一是持续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除另有规定的外全部网上可办;二是高标准推进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以政务服务事项规范为基础,对外统一事项要素、规范办事指南、细化政务服务办事场景,对内统一工作要求、规范审核标准、完善工作流程,构建全省统一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为“跨省通办”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拓展深化“全省通办”。依托全省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通办窗口,加快推进“全省通办”;通过开展无差别“市内通办”“区域通办”等试点,拓展深化“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三、通:需求通、标准通、数据通


“跨省通办”关键在“通”。聚焦企业和群众普遍关切的异地办事事项,促进政务服务供给与企业、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是实现“跨省通办”的根本目的;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标准化是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跨省通办”高质量推进的必要前提;数据的有效共享是推动“不见面审批”,实现业务跨域办理,消除企业和群众办事“堵点”的重要保障。


一是需求通。以国家“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为基础,结合本地民生热点、营商惠企事项,确定省内通办事项清单;以通办双方共同需求事项为基础,确定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二是标准通。首先开展跨域通办事项标准化梳理,按照“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跨省通办的实现模式,梳理对应事项,明确申请条件、办理方式、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办理结果、证件管理、邮寄方式、收费标准等重点要素的业务规则,标准化办事指南,统一业务流程;其次统一通办事项审批标准,制定标准化的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服务指南和业务手册等规范材料,确保“同标准审核”“无差别受理”。三是数据通。通过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地区间协同治理、激励约束评价和组织学习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面可持续的跨域协作关系,驱动各地数据共享内生力,创新跨区域数据共享模式;建立数据共享清单管理机制,在保障动态更新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通办区域间的数据互通、可查、可用,形成良好的数据生态环境。


四、办:网上办、异地办、多地联办


“跨省通办”落脚在“办”。依据事项实现通办的最优方式,因地制宜、对症施策,实现跨区域、跨地域、跨环节的通联模式,才能最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异地办事需求。一是优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业务模式。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深化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对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通过“收受分离”模式,拓展“异地代收代办”;推动一地受理申请、各地政府部门内部协同,优化“多地联办”。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渠道。升级服务平台、APP、小程序等各类线上办事渠道,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完善异地代办渠道,推进受理环节通过邮寄、网传或者视频等方式进行办理;优化线下联办渠道,设立“窗口收件、快递送件、限时办结”的“跨省联办”互通互办窗口,完善大厅物流、支付等设备配备,推进自助终端办理,实现双向自助“异地通办”。


“跨省通办”作为“一网通办”的延续和拓展,是数字政府建设以及“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近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跨省通办”需求日益凸显。因此,探寻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满足民生刚需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要让“跨省通办”真正惠及1亿流动人口,解决民生刚需,让群众“少跑腿、办成事,不跑腿、也能办”,就需要做到系统性、规范性的建设及管理“跨省通办”各环节中的关键要素和流程机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精准疏通异地办事堵点、难点,打通“跨”“省”“通”“办”,为企业群众提供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审批的异地办事服务,切实推进“跨省通办”落地见效。


作者:

郑爱军  国脉研究院院长

张云飞、贾林林  国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更多研究资讯,请联系国脉互联
数字化转型全域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