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十三五”数字三明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十三五”数字三明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紧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强调研摸清实情,注重顶层规划设计,积极探索执政能力建设、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改革等方面建设的新路径,确立了信息化条件下新政务、新经济、新生活、新城市的三明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和信息经济崛起的时间窗口,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将信息化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力工具,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三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全面提升数字三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根据《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科学编制《三明市“十三五”数字三明专项规划》,阐明未来五年数字三明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该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也是我市各行业各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机遇

  “十三五”时期,数字三明建设既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也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阶段数字三明建设分散、协同不够、创新不足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短板依然存在。同时,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重大利好政策相继发布,为数字三明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建设方面,我市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容量、用户规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电话用户总数280.6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40.75万户,宽带用户55.47万户,城市无线局域网络基本实现了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方面,建设了三明市政务信息网和政务外网,市级政务信息网已接入264家单位,政务外网横向接入58家单位。电子政务机房建设方面,多部门自建机房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分别承载部门应用系统。其中,市数字办按国家B级标准完成了市级电子政务机房的建设,面积约为180平方米,为三明市各类应用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方面,目前我市已搭建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初步编制35个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统一管理、发布、查询和定位服务。业务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构建了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三明市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服务、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应用集成提供统一支撑。证照电子化方面,建成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实现相关部门电子证照的生成和管理,完成与网上办事大厅、电子签章系统等平台的整合。信息公开方面,全市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24672条,2015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制作政府信息45661条。

  (三)电子政务应用稳步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建设统一网站平台,建成“一个主站”(市政府门户网站),18个子站(政府部门网站)。公文交换传输方面,构建公文交换系统,供203个单位共同使用,全年约有上万份电子公文通过此系统进行流转。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方面,2015年8月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除保密事项外,已进驻40个单位的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2个县级分厅已进驻单位共计610个,提供共计2412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四)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管理领域,建立了三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并整合热线电话12319到12345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案件的统一受理。截至2015年底,已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18845件,处置率为98%。城市交通领域,建成公路路网管理中心与应急处置平台,道路视频监控39个点,可变情报板11块,全面完成全市现有754辆城市公交车辆车载GPS定位系统的安装和运行工作,在市中心架设47块电子车牌。公共安全领域,我市重点推动资源大共享,整合接入了治安卡口、电子警察等视频应用系统,实现了视频应用系统共1000路视频监控的全部联网和资源共享。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加强林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环境在线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制造领域,全市列入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43项,普诺维、三钢、机科院海西分院等3家企业列入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沙县列入全省第一批2个省级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之一。防灾减灾领域,建立了三明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防汛指挥决策支持、洪水预警报及监控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便捷惠民服务逐步深化。社会保障领域,建立了三明市民生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实现了社会保障卡作为银行卡、医疗就诊一卡通使用,在社会保障、医疗就诊、公用事业、代收代付、小额支付等民生领域广泛应用。医疗健康领域,开展卫生信息化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建设,搭建市级平台,建立了居民健康信息系统、部分区域影像系统,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全覆盖。养老保障领域,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作为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的主要平台。就业服务领域,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我市是全国6家试点城市之一,并且试点工作通过了人社部和省厅的验收。教育领域,全面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便民服务领域,建设“12345政务服务平台”等便民服务项目,到2015年底,共受理转批群众诉求8830件,累计办理完毕件8547件,办结满意率达100%。民生警务领域,建成“网上警局”,已实现143项公安业务网上全流程办事服务。共有注册用户281174个,办理业务103万多件,通过“网上警局”完成的办事量占窗口服务总办事量的30.1%。农村信息服务领域,整合全市“三农”服务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三农”信息、精准扶贫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流转等服务。

  (六)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一是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升。全市约30%的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B2B网上贸易,其中成本明显降低的企业在60%以上,客户增长显著的企业超过74%。二是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加快发展。300多家中小企业在网上展销平台注册,销售产品1000多种,网络浏览量达1千万次。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通过引进电商龙头企业扶持本地发展,已在三元、建宁、宁化等7个县(区)建成350个电商服务站。

  (七)制度环境日益优化。将信息化发展任务融入到卫生、教育、人社等多领域专项规划,指导各项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全市统一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开展,使信息化项目建设能够在统筹集约、健康有序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我市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和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增强。受传统管理体制的约束,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信息业务协同不强。城市人口、法人等公共基础数据存在数出多源,信息资源缺乏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三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城市管理信息化协同能力有待提升。城市管理对自动感知和事件智能处理能力方面偏弱,城市管理各领域缺乏业务协同,不利于掌控城市全局及对于城市的综合治理、指挥和决策。

  (三)民生领域信息化融合服务有待深化。存在文化资源共享不足,教育现代化水平不高,医疗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深化民生各领域业务的横向整合和服务渠道深度融合,实现市民一体化服务。

  (四)现代产业信息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以融合发展为特征的信息化产业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产业信息化应用比例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第三节  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市老工业基地、老区苏区和精神文明创建等优势日益凸显,为“十三五”数字三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国家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也为数字三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一)政策利好,助推电子政务建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201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等文件。为响应国家总体信息化发展战略,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多份文件,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管理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经济迅猛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应用、扩大信息消费、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产品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信息经济,正成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三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三)互联网+大数据,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正在将产业从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将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互联网和大数据将创造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各个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新时代,对带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开创互联网经济新思路意义更为重大。

  (四)多项国家试点示范,提升数字三明整体发展水平。三明市被确定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等多个国家级试点,为数字三明发展带来众多“机会窗口”;探索和创新大型信息化工程统筹规划管理建设模式,也为数字三明带来建设新机遇和发展新空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城乡统筹规划为纲,以“共享与安全并重、建设与管理并存”为原则,以“夯实基础,横向整合,集约建设”为指导,以“互联网+城乡应用”为抓手,构建“云+网+端”的信息化技术体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形成统一、高效的数字三明智慧应用体系,协调推进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开创数字三明建设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坚持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融合发展,开放共享。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共享协同保障机制。

  (三)信息惠民,城乡一体。以信息惠民、城乡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信息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五)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在重点领域应用上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循序渐进,以示范和试点应用推进城市信息化协同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实现“资源集约共享化、政府治理高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民生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的数字三明发展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构建绿色融合、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新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感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00%完成未通光纤行政村光纤接入工作,完成城市家庭100Mbps及以上、农村家庭3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建设工作。实现行政村以上区域的4G网络无缝覆盖,推进5G网络应用。搭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计算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实现政务基础设施信息化从单部门建设、管理和运维向集约化建设、集中式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打造高效协同、精准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智慧应用。到2020年,管理对象智慧化覆盖率达70%,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形成以人为本、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新气象。以公众为中心,围绕教育文化、医疗健康、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民生服务应用建设。到2020年,民生服务应用智慧化覆盖率达70%,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普惠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两化融合、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新体系。加快开发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到2020年,全市机械化装备数控化率达30%以上。建设一批面向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共享、系统整合、智能控制和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形成开放共享、万众创新的互联网经济新格局。以大数据发展战略为动力,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将培育互联网经济作为三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到2020年,互联网经济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鼓励企业和公众开发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资源,促进大数据在创新应用和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开放共享、万众创新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格局。

  ——构建安全有效、制度完善的保障措施新机制。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市场机制、宣传推广等方面建立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并重点加强运维监控与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发展机制体制与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为我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进政府数据和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深化信息化在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构建以信息化为驱动的数字三明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基础支撑领域

  全面打造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城市信息化向集约化建设、集中式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感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IPv6平滑迁移,推动SDN/NFV等新技术在网络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小区光纤入户改造,完成城市家庭100Mbps及以上、农村家3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建设工作;支持运营商建设以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无线城市”网络,以无线局域网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优化移动通信网络空间布局,继续实施无线宽带接入网扩容工程,实现我市公共服务场所或区域的免费无线WIFI全覆盖,实现行政村以上区域4G普遍覆盖,推进5G网络试验,实现5G应用和发展。鼓励和推广电信网、广电网双向业务接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技术功能趋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支持高清数字电视、高清全媒体应用、可视通信等三网融合应用的普及,最终实现城乡宽带光网全覆盖、无线网络多层次无缝对接、三网融合有效推进。

  (二)政务云计算中心。以基础设施资源实际需求为依据,以云计算架构为基础,对各部门已建的数据中心进行整合,构建三明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作为基础设施集约化、统筹化管理的主要载体,承载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实现统筹规划、资源融合、共建共享、集约管理、开放服务。在政务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筹对已建云平台资源进行扩容。在全市政务系统整合方面,将现有的业务专网链路、业务系统平滑迁移到政务云计算中心。在服务与能力开放方面,将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运维保障服务等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建设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与能力开放平台,按需提供安全、可靠、规范、弹性的服务资源,探索基于PPP模式的城市信息化应用建设路径,促进城市信息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降低业务应用建设的复杂度。

  (三)容灾备份中心。以对政务云计算中心数据和业务应用安全管理为导向,依托安溪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设三明市级容灾备份中心,确保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关键业务可以持续服务,提高抵御灾难的能力,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通过存储交换容灾链路和核心层高速通道连接至政务云计算中心,实现政务云计算中心数据级容灾。通过存储层的容灾链路和网络层高速通道等措施保障,针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业务系统提供应用级容灾的基础环境。

  (四)城市大数据平台。针对政府各部门数据应用、共享、交换和存储需求,将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系统、企业、互联网的数据按照全新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信息分类、统一存储和管理,打造一个城市统一、权威的城市大数据平台,形成一体化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数据采集、汇聚、存储、交换共享、挖掘分析、安全管理等数据全生命周期和全景式管理,逐步推进数据内部共享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以及医疗、就业、社保、交通、国土、信用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构建城市数据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融合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精确度高、可用性强的基础数据环境,并应用于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各个领域。

  第二节  电子政务领域

  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民生为导向,实现政务工作集约管理、互联共享,提升政务协同工作总体能力和水平。

  (一)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基于现有政府网站,整合现有政府网站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建立一套可共享共用的三明市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支撑三明市政府门户网、12个县(市、区)政府门户网及市直政府工作部门网站的建设,实现政府网站在互联网网站、手机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类访问渠道的互联互通,形成统一规范并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政府网站群。

  (二)协同办公。围绕“公文、会议、审批”的政务核心业务,对我市各部门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整合,建成全覆盖、多应用、高效率的统一综合协同办公平台。将党政机关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并且将办公、业务、统计分析融于一体,满足各部门对公文管理、档案管理、新闻管理、内部信息、会议管理等日常办公需求,实现市级政务办公和业务处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和信息化。

  (三)网上办事大厅。加快建设三明市网上办事大厅,构建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综合网上办事服务体系;完善市级电子证照系统,鼓励业务办理量大面广、涉及民生、与群众和企业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压缩审批时限,减少办事人到现场次数,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到80%以上;加快政务数据汇聚平台建设,实现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市网上办事大厅的对接;拓宽网上办事途径,开发网上办事大厅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应用,为公众提供多途径的网上办事;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服务下沉到社区,开展基层网上便民服务站建设。

  (四)政府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集信息发布、数据采集、网上考评于一体的绩效综合管理平台。实行绩效管理对象全覆盖,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履行职责所产生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数量、质量、效率、公平性、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政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第三节  城市管理领域

  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形成集城市常态化运行管理和城市应急管理等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精准、高效的运行管理。

  (一)城乡规划数字化管理。以多元化的规划服务为特色,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为发展目标,以拓展规划管理应用为导向,以“急用先行、突出重点”为发展策略,以构建规划档案管理系统为切入点,远期建设规划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深化信息资源建设机制,深度挖掘利用和服务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管理的“融合—分析—决策—监管—服务”,促进规划管理信息的透明化、统一化和规范化,提高规划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城市运行“一张图”。通过城市运行“一张图”平台,对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安全、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城市声音、城市经济运行指数等城市宏观运行体征进行综合展现。构建领导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题模型,并对城市运行基础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实时化、可视化和高效化,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地下管网综合管理。在对我市目前已有的地下管线进行普查、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地下管网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维护更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摸清全市地下管线的分布及使用情况,实现对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的一体化监测和管理。同时,在面对突发紧急事件时,辅助各个部门有效开展地下应急抢修、指挥调度等工作,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据的整合,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有效管理,建立企业和个人多维度有效评价的信用记录,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查询公示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分析、监管服务,并在城市治理、环境评价、市场监管、惠民服务等领域开展信用评价试点工作,形成新型社会信用管理和服务模式。

  (五)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按照“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的总体要求,在充分整合公安、气象、水利、森林防火、地震等城市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政府管理者的城市应急管理中心,实现对城市应急突发事件的统一管理、预警预测、协同处置和科学决策,重点对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产安全、环境事件、消防灭火、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挥和辅助决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

  (六)平安城市(城镇)。以高清网络视频监控及报警传感为基础,通过整合公安、城管、综治、交通等视频监控资源,建设三明市平安城市(城镇)统一监控和共享平台,深化视频监控在城市监管、应急防范、案件侦查等方面的综合应用;通过对运营商信令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城市视频监控数据、WIFI数据等多源数据为补充矫正,对城市主要路口、商贸社区重点部位及治安复杂场所人流量实施动态监管,有效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形成一套从事先预警、提前预防到应急防范、事后追查的机制体系。

  (七)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构建集安全信息填报、危险源远程监测预警、安全隐患监管排查、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安全监管服务、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置为一体的安全生产监管综合管理平台。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冶金等各类危险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安全生产事故预测预判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八)食品药品溯源。开展食品药品智能监管系统项目建设,落实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药品安全监管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实施,形成智能化、全过程、全覆盖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实现问题食品药品的全面、准确、快速的追溯管理,保证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和可追溯。

  (九)防灾减灾。整合水利、气象、环保、林业、国土、交通、民政、地震等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完善三明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监测及预警预报信息网络,构建公共突发事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地质灾害信息与预警管理系统、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形成一个集监测、预警、信息传输、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决策指挥为一体的平战结合、预防为主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监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第四节  民生服务领域

  以方便百姓办事为最终目标,提供便捷的惠民服务,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幸福指数。

  (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三明市现有资源和建设成果,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事项办理、公众服务为主线,通过建设市民主页、社区综合受理平台,结合网上办事大厅、12345政务服务平台,整合短信、邮件、微博、微信、移动APP、QQ等服务方式,形成市民便民服务的统一渠道,为市民提供网络、电话和社区窗口服务的线上线下关联组合的一站式、精细化公共服务,推进三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市民办事网上全流程化。

  (二)智慧医疗。以电子政务外网为载体,以居民健康卡为主索引,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实现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形成三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格局。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实现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健康信息资源统一融合。推进“三明医改系统软件”项目建设,以“健康三明”为中心,构建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大平台,方便群众就医,简化流程,减轻负担,提升医院信息化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能力,实现对三明医改的有力支撑,达到数字健康三明的目标。

  (三)智慧人社。围绕信息惠民利民的目标,加强与卫计委、民政、残联等部门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依托民生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构建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支撑大数据在劳动用工和社保基金监管、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监控、劳动保障监察、内控稽核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构建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民生信息服务的业务经办、业务数据、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四个信息“一体化”,让公众“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四)智慧教育。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建设完整、实时、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库,配合推进国家、福建省“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构建智慧教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全面打造“学习型城市”。同时,将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向贫困薄弱地区进行推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市教育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五)智慧文化。以整合拓展优质文化资源,改善文化传播体系结构,完善产业布局的技术平台为主线,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继续推进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阅读、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支持主流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发展移动媒体,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建设阅读、游戏、视听基地,发展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六)智慧交通。采用无线射频、高速影像识别处理、GPS等技术,汇聚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部门的数据,在构建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交通运行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公交车及场站无线WIFI建设,实现对城市路网动态监测、车流统计与分析、车流精准管理,实时掌握、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情况,并提供智能导航、公交信息服务等移动智能终端增值服务,提高信息深度应用能力,探索跨部门、跨地域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交通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七)智慧旅游。以为各类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和为行业管理者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手段为目标,构建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区域内及重点旅游景区的无线、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启动“清新福建”智慧旅游云集群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三明智慧旅游景区多卡通闸机项目建设、智慧旅行社云节点建设及酒店云建设;在对三明旅游门户网站改版升级的基础上,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旅游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建立旅游投诉及评价全媒体交互中心,形成统一受理、分级处理的旅游投诉处置、应急救援机制,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服务水平,助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八)智慧养老。围绕医疗和康复护理、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健康体检咨询、第三方健康等服务重点领域,构建城乡统一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健康监测和可穿戴设备应用推广,拓展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惠及面,推进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九)智慧社区。以城市政务服务总线为主轴,建设市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一个城市、一个网格”为原则,支撑综治、卫计、公安、民政、司法、人社、环保、住建、食药监、消防、残联等网格应用,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部门使用的采集模式;建设社区综合受理平台,对接各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实现街道、社区专业窗口向综合窗口转变、分别受理向集中受理转变。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受理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推动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基层服务管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十)美丽乡村。通过对农业和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的职能,构建集三农信息、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农技推广、农业课堂、专家指导、物联网应用、村务公开、民情查询、惠农商城、小额贷款等应用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各类教育培训、文化生活信息服务,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农耕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乡村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政府“省心”、企业“称心”,农民“开心”,市民“放心”,打造全省美丽乡村典范。

  (十一)网上警局。开展“网上警局”二期建设,健全和升级三明公安公众服务网,增加“网上警局”全流程办事项目,有序推进“网上警局”办事功能接入民生服务平台终端,并将“网上警局”办事逐步移植到自助受理机上。建立E身份认证系统,逐步接入微信城市服务,进一步拓展网上警局服务范围,使“网上警局”焕发出更好的服务民生效能。积极探索“网上警局”服务模式,并逐步向全国进行推广。

  第五节  产业发展领域

  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为主线,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探索建立数据科学驱动行业应用的模型,培育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建立数据科学为驱动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

  (一)现代工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福建省行动计划》,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进三明现代工业企业向品牌型、生态型、智能型、服务型转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实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科学预警,指挥调度工业经济的运行,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稳步实现项目管理、经济指数监控、企业服务的网络化、协同化、信息化建设为重要目标,构建对全市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动态监测、状态预警、决策分析、运行指挥调度的统一综合管理平台,为现代工业管理协同化、互动交流实时化提供基础支撑。打造“中国制造2015”的三明工业升级版,推动500家以上企业“机器换工”,由“电气一代”经过“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转型,在永安、沙县开展“智能一代”试点,实现我市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二)现代农业。加快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小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引导供销、农业服务站、邮政、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现代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集采集、加工、发布为一体的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建立城乡食品安全网络体系,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快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建立贫困农户有进有出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推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确保2018年消除国家贫困线以下人员,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培育壮大现代化种养企业、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农业专业化服务企业,推进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动我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三)大数据产业。支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并推动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逐步打破“数据割据”、“数据孤岛”的不良发展局面,探索建立三明市大数据开放与交易中心。开放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经济统计等政府数据,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鼓励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形成大数据从生产与集聚、加工与处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到使用与开发的数据“飞轮效应”。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探索基于PPP模式的三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体系,为数字三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生态产业。紧抓创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的机遇,发挥生态优势,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加强三明市生态资源保护整体利用和规划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推行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林业资源保护和交易市场,形成现代林业发展新业态。重点推动生态新城开发,构建一批文化元素各具特色、山水林城互相融合、绿色休闲风光秀美的生态城镇(村)群,形成三明市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并在森林生态空间信息化及林产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方面,争创省级“互联网+”先行试点。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开展节能量、水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永安、将乐探索建立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五)智慧物流。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推进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设施网络,加快三明陆地港建设,依托三明机场发展空港物流,推动每个县(市、区)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转型升级、完善功能,促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搭设构建、兼并融合。加快大数据技术在物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及运营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及可视化服务。对物流产业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实现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过程有机整合和协同运作。打造“海西区域性物流节点”,创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全面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六)电子商务。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契机,在已有明海鑫钢网、春舞枝花卉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采用政府扶持、企业承建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应用。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大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站点建设改造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建好三明市电商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将其打造成集电子商务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孵化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生态集群及产业集聚载体。加大名优特农产品和工业化产品网络销售的扶持力度。

  (七)物联网产业。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产品应用、行业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研发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元器件、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物联网技术产品,加强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将视频感知系统、识别感知系统、位置感知系统和感知传输网的感知终端进行统一的管理,为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智慧林业、交通管理、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加快推进三明市海西(永安)物联网应用孵化园建设,为物联网研发企业的创建、研发成果的应用推广提供基础环境,助力三明市物联网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明确市县信息化主管部门,整合信息化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衔接紧密、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推进机制;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发展的监管与绩效考核,形成信息化发展与深化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强对政府数据的汇聚、共享和开放,组建大数据管理部门;推进市直部门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整合,整合人员编制、项目经费、政务数据、硬件设施和机房环境等资源,组建统一的运行维护机构,强化市、县两级政务应用支撑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二节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依法制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数据共享应用、个人和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尽快出台配套的管理规范;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共用制度。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力度,促进政府数据依法依规开放,明确市场主体使用政府数据的权限和范围。编制符合三明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规范,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存储、利用、开放的统一管理。

  第三节  构建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形成智慧三明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支撑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信息安全工程体系。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关键数据资源集服务、重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提升网络、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隐患发现、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节  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福建省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支持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以及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配套;鼓励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五节  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招才引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各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和云计算、物联网等需求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探索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工作,形成政府信息化人才考核、表彰、激励、职业发展等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两化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面向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素质。

  第六节  探索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

  探索建立市场化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在获取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或政府扶持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明市本地企业,促进和扶持本地信息化企业发展。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逐步打破“数据割据”、“数据孤岛”的不良发展局面,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规范大数据交易行为。